【專業倫理】
- 助人自助:幫助案主能自力更生,安定的生活。
- 維持社會公義
【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簡稱社工,是一門助人的專業,相對於醫學關注在人類生理運作,心理學關注在個人心理現象,社會工作的焦點在於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社會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
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可粗分為「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社會工作者直接對當事人提供服務時使用的工作方法稱為直接工作,反之則為間接工作。直接服務又可細分為「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間接服務的層面較廣,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議題倡導、社會政策與立法遊說等。
社會工作常依照案主群的特徵區分工作領域,常見有兒童、青少年、老人、婦女、身心障礙者、勞工、原住民等等;或是依照實施的場域,例如學校、醫院、監獄、司法立法訴求等等,在此時社會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其他專業(例如教師、醫師、司法官) 等順利履行其工作義務。
◎ 主要的服務方法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社會工作間接服務]
◎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且是社會工作各工作手法中起源最早的一種。該概念直接由英文case work直譯而來。它指的是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人和社會的專業知識,通過一對一(個人或家庭)的個別化方式,為個人和家庭提供支援與服務,以幫助個人和家庭減低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福利狀態。為社會工作方法中直接服務方法之一。
原則【社會工作七大原則】
貝斯提克(Felix Biestek,或譯比斯台克)的《個案工作關係》一書中提到了「個案工作關係」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協助案主達到個人與環境較佳的調適的一種個案工作者與案主之間,在態度與情緒上的動態互動」。而對這互動,他也提出了七大原則:
- 個別化
- 有目的的情感表白
- 有控制的情緒涉入
- 接納
- 非判斷的態度
- 案主自決
- 守密。
此七個工作原則成為往後社會個案工作者建立專業關係的準則。
【團體工作】
團體工作,或稱小組工作,系英文Group work直譯,是社會工作中直接服務方法之一。社會工作者在各種小組中,通過小組互動與方案活動達到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目標的實現,或通過有目的的團體經驗,協助個人增進其社會功能,以更有效地處理個人、團體或社區的問題。
小組工作的發展階段
卡蘭德等人的研究將小組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
- 前屬期。也即小組開始階段,組員試圖與陌生人建立初步關係。社工於此階段鼓勵成員表達對小組和其他組員的期望。
- 權力和控制期。當小組建立後,組員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試圖確立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這是一個動蕩時期,個別無法從小組中獲得安全和滿足的組員可能會選擇退出小組。
- 親密期。組員關係更為親密,公開比較小組生活和家庭生活,亦會出現移情,並開始思考小組的目標。
- 差異期。此期形成良好的小組。小組的規範和標準成為組員行為的參考,相互支持和溝通。成員們聯合合作以期能提出現實的建議或實施大型的項目和方案。
- 分離期。小組因工作目標的達成等多種原因而面臨解體。此期社工需處理各種焦慮情緒,如內聚、逃避、拒絕分離、情緒反覆等。
【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是一種直接社會工作的方法。1962年,美國社工教育課程委員會正式將社區工作納入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中,成為與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小組工作)並列的社會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此舉為希望於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的微觀視角之外,擴充社會工作的宏觀分析角度,最終令當事人的問題能全面得到處理及解決。
涵義
多數華人社會工作學者注意到社區工作這一概念存在廣義與狹義兩種含義。
廣義上的社區工作可以泛指在社區從事任何為人群的活動及服務(甘炳光等,1994),包含社區組織、社區發展與社會社區工作等意涵,及社區工作是聯繫協調社區內各相關服務機構,以謀求更完善的社區福利服務(蘇景輝,2003)。
狹義上特指以社區為對象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透過組織社區內居民參與集體行動,去釐清社區需要,合力解決社區問題,改善生活環境及素質;在參與過程中,讓居民建立對社區歸屬感,培養自助、互助、及自決的精神;加強居民的社區參與及影響決策的能力和意識,發揮居民潛能,培養社區領袖才能,以達更公平、正義、民主及和諧的社會。」(甘炳光等,1994)這也是目前華人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教育者通用的定義。
參考文獻
- 甘炳光等.1994.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三次印刷版本
- 蘇景輝.2003.社區工作與實務.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對於現階段居家防疫的個案,請社工員協助送餐服務,面對現況議題,各有不同的觀點與論述,身為助人工作專業的您,如何用社會工作者角度論素您對此議題的觀點與看法
回覆刪除